清明节和寒食节
作者:管理员 2009-04-10 00:00:00 来源:

北方硬汉  张金生摄
 
      冰雪消融,北方的大地开始回暖,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了,寒来暑往不间断的更替轮回,转眼间就到清明了。
 
  清明节在古时候也叫三月节,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。而按照阳历计年,清明在每年的四月初,这时候正是春光明媚、草木吐绿的时节,也正是人们春季郊游的好时候,春游古代又称踏青,古人有清明踏青的习俗,所以清明节又叫踏青节。
 
 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,在二十四节气当中,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并不多。而且清明节前后也正是温度和雨水变化比较显著的时期,这时候雨水开始增多,大地也 呈现出春和景明之象。这一时节万物“吐故纳新”,无论是大自然中的动植物,还是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类,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,迎来春天的气息,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。
 
  清明也是告诉我们天气已经转暖了,大地万物开始复苏,可以春耕播种了。所以就有了“清明前后,点瓜种豆”、“植树造林,莫过清明”等农谚,可见这一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。
 
  古代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有这样的记载:春分后十五日,斗指乙,则清明风至。
 
  而按照《岁时百问》的说法,则是:万物生长此时,皆清洁而明净,故谓之清明。
 
 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,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。节气是中国物候变化、时令顺序的标志,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,也是传统中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,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。
 
   扫墓俗称上坟,是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,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在清明节扫墓。按照旧的习俗,每到扫墓的时候,人们都要携带酒食果品、纸钱等物品来到祖 坟墓地,将食物供祭在亲人的墓前,再将纸钱焚化,并为坟墓添培上新土,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,然后叩头行礼祭拜,最后吃掉酒食回家。
 
 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《清明》这样写道: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借问酒家何处有?牧童遥指杏花村!就写出了清明节的这种特殊气氛。直到今天,清明节祭拜祖先,悼念已逝亲人的习俗仍然很盛行。
 
  其实在很早以前,祭拜扫墓的日子并不在清明节这一天,而是在清明前后的寒食节。所谓寒食即禁火,也就是说在这一天只能吃冷的或预先煮好的食物。
 
    相传这个习俗起源于春秋时期,当年晋国内乱,有人要害死公子重耳,忠臣介之推等人舍命保护重耳,并陪伴他一起逃亡。一路上经历了很多艰难坎坷,经常断粮 挨饿,在饥寒交迫最为紧急的时候,介之推甚至割下自己身上的肉给重耳吃,希望日后他能平安返回祖国,当上国君,并且能勤政爱民,重振晋国的大国声威。 
 
  颠沛流离了十多年之后,重耳终于如愿以偿,回到晋国继位成为国君,他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。当上国君之后的重耳开始逐一犒赏流亡期间曾经协助、辅佐他的人,但却偏偏忘记了介之推。经过别人提醒,才赶忙差人去请介之推前来领赏。
 
  可是这时候介之推已经和母亲到深山隐居起来,晋文公和臣子们在山中四处寻找,介之推就是不出来见他们。这时候有人出了个馊主意,提议放火烧山,逼迫介之推出山,因为大家都知道介之推是有名的孝子,一定不会看着母亲被烧死的。
 
  大火烧了三日三夜,仍不见介之推的踪影。火熄灭以后,人们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了介之推背着母亲的尸体。晋文公非常伤心和懊悔,将母子二人安葬在柳树下。晋文公将放火烧山的这一天,确定为寒食节,规定全国人民在这一天禁止用火,寒食一天,以纪念介之推的忠诚。 
 
  第二年,晋文公与群臣素服登山祭奠介之推,他们发现安葬介之推母子的老柳树死而复活,晋文公上前折了柳枝,围成圈儿戴在头上,并将杨柳挂在门外以示纪念,从此就逐渐演变成为后来扫墓祭祖的习俗了。 
 
  描写寒食节最有名的诗歌莫过于唐代诗人韩翃的《寒食》了:春城无处不飞花,寒食东风御柳斜。日暮汉宫传蜡烛,轻烟散入五侯家。 
 
  由此看来,最早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,各有内容和习俗,但是寒食节大约在清明前后,两个节日又相距不远,所以慢慢地清明节与寒食节两个节日就合并为一了,不但习俗整合到了一起,而且慢慢地人们只过清明节,却渐渐地淡忘了寒食节。
 
文章来源:黑龙江日报
作者:陆海滨
摘编:黑龙江省档案信息网
相关新闻










网站地图 | 关于我们  纪检监察组监督举报电话:0451-88628276 电子邮箱:sjwzsbbjjz@163.com

网站标识码:2300000056 | 黑ICP备14006409号 |

黑公网安备 23010302000386号

主办单位:365备用网 技术支持:东北网络台

地址:哈尔滨市南岗区文昌街48号 电话:0451--87701820